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史海钩沉>正文
黄埔军校中的安阳人
发布日期:2023-09-28 作者:安阳民革 高红国

由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建的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院校,培养了大批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高级军事人才。从1924年至1949年的25年间,黄埔军校共举办了23期。

据湖南省档案馆校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埔军校同学录》一书统计,河南安阳籍学员共有114人。1925年8月,经时任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政治教官兼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安阳市五中前身)军事教官的徐向前介绍,该校20多名同学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这些同学大多参加了北伐和抗战,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有一些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郭声镛和马载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名将辈出的“黄埔系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在广州黄埔岛(长洲岛)创建军官学校,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6月份正式开学。由于政局不稳,战事频繁,此后校址数次迁移,并开办有武汉、南京等地分校。校名先后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统称黄埔军校。

从1924年至1949年的25年间,黄埔军校共举办了23期,培养了大约32万名军事人才。其中1924年至1929年的一至七期,共培养了13000余人。多数毕业生日后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成长为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人称“黄埔系”。

国民党阵营中的“黄埔系”高级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黄维、范汉杰、廖耀湘等。共产党阵营中的“黄埔系”高级将领有: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赵一曼、赵尚志等。其中蒋先云、陈赓、贺衷寒被誉为“黄埔三杰”。

群英荟萃的“安阳籍”

安阳籍黄埔军校学员,大多集中在1925年8月经徐向前介绍入学的第四期。这一期共有20人,是群英荟萃、影响最大的一期。

刘慧俭,字子廉,1903年生,安阳县南固现村(今属殷都区曲沟镇)人。1925年8月,在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今安阳市第五中学)毕业后,经徐向前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后任叶剑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三营八连连长。1927年先后参加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随部队转战至海陆丰地区,任警卫团副团长。1928年在海陆丰一次战斗中牺牲。

田堃,字静斋,又名田坤元,1903年生,安阳县陶家营(今属北关区柏庄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八连学员,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7年10月,抗袁联合会在安阳县西部农村成立,他参加了该会的工作,向地主抗租抗粮。1934年春,他和纪德贵共同领导了反对国民党当局强占民田、修建飞机场斗争。1935年脱党。1976年4余月病逝于安阳。

陈辑五,字瑞生,又名陈瑞,1904年生,安阳县窑头村(该村于1949年10月划归河北省临漳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经理大队二队学员,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四营某连指导员。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随军南下。途中被国民党军队冲散,回到家乡。1928年在安阳高中任军事教员,并进行革命活动。11月被捕,押解开封,不久在狱中牺牲。

张金泉,1907年生,安阳县夏寒村(今属殷都区曲沟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毕业后,分配到武汉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中共党员)任见习排长。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一师一团三连连长,后随部队上了井冈山。1928年4月在湖南茶陵县高陇战斗中牺牲。

白灿时,1907年生,汤阴县白营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经理大队二队学员,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叶剑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奉命防守珠江北岸。起义失败后,随部队转战至海陆丰地区,后来去向不明。

郭子斌,字净世,1906年生,安阳城西12里大坡村(今属龙安区东风乡)。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八连学员。曾任国民党西安办事处处长。1948年死于西安。

史忠信,字敬言,1907年生,安阳城西12里大坡村(今属龙安区东风乡)人。原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因病退入第五期。曾在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任军训队上校中队长。1987年6月,安阳市成立了旨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小组,他参加了该组织的活动。

孙汝舟,又名孙海,1904年生,安阳城里南头道街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二连学员。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1956年5月病逝于安阳。

常孝德,1908年出生,安阳县东清流村(该村1953年元月划归河北省磁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九连学员。曾在国民党军队黄伯韬兵团任副军长。大陆解放时去了台湾,后定居美国。

李兴元,1903年出生,安阳县韩家寨(今属殷都区安丰乡)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一连学员。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1962年春病逝于安阳。

许敬礼,字子恭,又名许靖礼、许靖黎。1906年出生,安阳县张显屯(今属殷都区安丰乡)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二连学员。毕业后分配到省港工人纠察队任连长,参加了省港工人大罢工。这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脱党。1929年曾任国民党河南省光山县县长。1949年6月,时任国民党豫西军分区副参谋长的许敬礼和司令刘希程共同率部在灵宝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1968年8月逝世。

李俊林,又名李秀生,1908年出生,安阳县姬家屯(今属殷都区水冶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四连学员。北伐时曾任炮兵副营长。1987年4月在郑州逝世。

王祖武,字宪章,又字述尧,1909年生,安阳县水冶镇小南街(今属殷都区)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八连学员。曾任国民党河南省保安司令部上校参议。1959年在新疆逝世。

来世升,字庆丰,1906年生,安阳县阜城村(今属殷都区水冶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九连学员。1947年曾任国民党河南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48年潜逃贵州都匀,继续从事反革命活动。1953年2月被人民政府镇压于水冶镇。

周化庆,字升平,1906年生,安阳县官司村(今属殷都区蒋村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二连学员。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营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乐山生产教养院任副院长。1953年冬病逝于乐山五通桥。

焦占杨,字润民,又名焦晴溪,1905年生,安阳县当中岗村(今属殷都区伦掌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经理大队二队学员。曾任国民党军队上校军需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沙市罐头乳品厂工作。1984年9月病逝于安阳。

张凤署,字玉堂,1908年生,安阳县土楼村(今属殷都区洪河屯乡)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大队三队学员。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后下落不明。

何治华,字雪岩,又字春亭,1906年生,内黄县马上乡蔡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经理大队一队学员。三十年代前期,先后担任国民党内黄县保安大队队长、河南省保安十四团二大队队长。抗战期间,担任国民党九十八军军务处长。1949年6月,参加了灵宝起义,时任国民党豫西第三纵队军需处长。自1984年5月起,任内黄县第二、三届政协副主席。1989年元月逝世。

刘岚云,字岫海,1905年生,滑县白露村(今属滑县老店乡)人。从开封嵩阳中学毕业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六连。北伐时任连长。曾任国民党河南省保安部队某部团副、团长。抗战初期,担任滑县抗日武装副司令,后回乡。新中国成立后,在家务农。1986年11月病逝。

郭万熔,字化育,1908年生,滑县葛村(今属滑县高平乡)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九连学员。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九十二军参谋长、游击第十三纵队副司令。1945年5月,在河南扶沟被日伪军杀害。


安阳籍黄埔英杰——郭声镛、马载

今安阳市烈士陵园革命史纪念馆内树立有徐向前、郭声镛、马载三人塑像,烈士墓区还立有郭声镛墓碑。郭声镛、马载堪称是安阳籍黄埔英杰中的代表。

郭声镛,字金波,1904年生,安阳城西12里大坡村(今属安阳市龙安区东风乡)人。1921年秋考入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1924年夏毕业。1925年8月,经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政治教官兼该校军事教官的徐向前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郭声镛被编入步科六连,于当年冬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郭声镛在国民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三营七连三排任排长,叶剑英任教导团团长。当年12月,提升为七连连长的郭声镛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郭声镛带领战友们先后攻克了敌十三军留守处、广州市公安局、敌第四军司令部,立下赫赫战功。继广州起义之后,郭声镛所在部队转战至花县。经过整顿改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叶镛为师长,徐向前为第十团党代表,郭声镛为十团一营营长。

1928年,红四师转战至海陆丰一带,这里的战斗形势很严峻,部队几乎天天要打仗。不久,国民党对红四师进行围剿。秋天,为了适应环境,在澎湃领导下,部队进入山区打游击,在普宁、惠来和潮阳的交界处建立革命根据地,顽强地开展游击战。一次在陆丰大安洞附近,红四师同敌人遭遇,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郭声镛和师长叶镛等人被俘。1929年春,郭声镛被敌人杀害于广州,年仅25岁。

与郭声镛并肩战斗多年的徐向前元帅,在解放后为郭声镛写了革命烈士证明材料。在材料中,徐帅写道:“郭声镛是我党的一个好党员,对党忠诚,对人处事也很诚恳直爽,作风正派,作战勇敢,是一名有过战功的指挥员。”

由我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安阳市龙安区历史》,近日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这是龙安区官方权威党史正本,也是我历时4年凝心聚力之作。郭声镛作为龙安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烈士,其事迹载入书中。

马载,原名马存汉,1905年生,安阳县武旺村(今属殷都区曲沟镇)人。1921年秋考入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1924年夏毕业。1925年8月,经徐向前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四连。毕业后分配到省港工人教导团任排长,参加了省港工人大罢工。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团任连党代表。1927年4月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奉命到河南做红枪会工作,任安阳县委军事干事。1928年4月调到中共河南省委交通站工作,11月被派往林县天门会做农民武装工作。1929年4月,被中共河南省委任命为新乡县委书记。1930年袁坟事件后,省委于9月任命马载为安阳县委书记。1931年夏,由于直南特委书记被捕叛变,马载转移到六河沟煤矿开展工作。在这里,他组织“朋友社”,发展党支部,领导煤矿工人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10月,根据党的指示,马载到磁县参与领导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1937年至1945年间,历任中共平山县委组织部长、盂平县委书记、冀中十地委书记等职。1946年至1949年间,历任热辽地委书记、热河省委副书记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马载历任新疆中苏石油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石油部基建司司长,四川石油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等职。1978年3月任中央轻工业部顾问。1997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